老鹰 发表于 2010-11-25 11:17:19

德国中小企业专题---讨论

转几篇文章。联系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特别是机械制造行业。请高手们谈点看法。
职场新手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放宽眼界,关注和思考行业或经济问题,可以提升自己思想意识的档次,对成长为高端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德国人为何偏爱中小企业?
-----------
自二战结束以来,在政府长期鼓励政策下,中小企业在德国经济体系中发挥了支柱性作用。成功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不仅使德国数十年稳坐世界出口冠军、保持第三大经济强国地位,还在经济社会结构改造,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日法英之后,这似乎与其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不太相称。然而,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500人以下)数量占到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德国常年实施一系列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上至国家立法、战略规划、机构设置,下至税收、信贷、培训、信息等各个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为扶持中小企业,德国政府长期以来甚至采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限制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德国反垄断法规的直接实施者联邦卡特尔局,自1958年成立以来主要工作即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德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来自其独特的产业竞争模式:横向扩张,而非纵向整合。成功的小型企业只生产单一专业产品,并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有294家销售网点,其产品应用更是上至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此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还是战后德国全面改造其社会经济结构战略的一部分。基于政治上的深刻考虑,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形成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防止极端势力崛起,也将从根本上保证战后德国所实行的和平发展之路。

  伴随着德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德国的城市化战略也选择了中小化发展方向。德国人口在百万以上城市只有三个,使得德国各地区的发展较为均衡,不同地区的贫富差距有限。这些都成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所追求的“社会利益均衡”的具体体现。

  德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功,对发展中国家处理国内就业、地区平衡、国际市场竞争等诸多问题,有重要借鉴价值。在国家战略层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郇公弟)



老鹰 发表于 2010-11-25 11:19:14

再转一篇:

中小企业-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

自2006年以来,德国经济开始逐步复苏,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失业率日渐下降。这其中,德国的中小企业所作出的贡献不容忽视。他们近年来已成为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所谓的中小企业这个群体是由年营业额在一百万欧元以下、不超过九个雇员的小型企业和年营业额在一百至五千万欧元之间、拥有雇员数量在十至四百九十九人之间的中型企业组成。目前,德国有3百多万家中小企业,它们的数量占到了德国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七。这些企业提供了德国百分之七十的工作岗位、百分之八十的职业培训位置并创造了百分之四十五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具体地说,德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两千零四十万个工作岗位、一千三百六十万个职业培训位置,为政府上缴了三千四百万欧元的税收。

    2007年,德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增长不仅创下7年来的新高,也创造了东西德合并以来的最好纪录,其增长率较2006年也有所提高。2008年也将会是德国中小企业再次向前发展的一年。德国联邦经济部长米歇尔•格罗斯(Michael Glos)在2008年的中小企业观察报告(MittelstandsMonitor 2008)中称,德国的中小企业保持了去年经济增长的好势头。

    德国工商会(IHK)的一份调查报告也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德国中小企业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抱有乐观的态度。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支柱是外贸,因为“德国制造”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也给德国企业的产品出口带来巨大优势。百分之四十以上的中小企业认为自己在国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前景,百分之五十五的中小企业预计出口总额在2008年会有一个提高。
    德国中小企业走出国门时通常会首先选择东欧地区。除了几个新加入欧盟的国家以外,俄罗斯也是德国中小企业出口的首选地。另外,亚洲也是德国中小企业产品出口的一个重要地区,其中中国和印度是德国的主要出口国家。

    除了商品出口,很多德国中小企业也开始将工厂或企业开到国外。这不仅是因为要节省运输费用,当地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力也使产品在价格上更具竞争优势。当然,到国外投资也被很多中小企业视为一个很大的冒险。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制度、陌生的人群使很多有意投资国外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但事实证明,只要他们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到国外投资不仅会使企业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也是增加企业收益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境外投资的德国中小企业的平均效益要高出没有境外投资的中小企业,境外的投资也对中小企业本土母公司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重视企业自身的发展,中小企业也很重视自己“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除了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以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小企业还通过捐款、免费发放公司产品、免费提供公司资源以及组织各项公益活动等方式来回报社会。

德国中小企业的强劲发展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另外也是与联邦政府的扶植政策分不开的。联邦政府明确强调:促进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是德国经济政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点。为了能让中小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联邦政府简化了中小企业在申报税收和与其有关的政府部门工作上繁琐的程序,还将上交财务统计报表的公司范围缩小,由以前的35万欧元的年利润提高到了50万欧元。中小企业目前所需要上缴的国家管理费用也只占它们营业额的百分之四至六。为了支持中小企业跨出国门,增强国际竞争力,德国联邦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定期组织信息发布和交流会议、给予参加各种会展补贴是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扶植措施。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也充分的利用联邦政府为出口业务所提供的贷款保险,防止对方不能及时兑现应付款额、确保出口后的进账。这种措施也确保了很多中小企业第一次出口交易的安全性。

    对那些新成立的公司或者有创意的创业新主意联邦政府也给予大量的支持。从创建初期的企业计划、银行贷款、政府补贴及办公地点的咨询到成立后的协助稳定阶段,德国联邦政府投入全力。除了联邦政府,德国各综合性大学和技术大学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资源,配合联邦经济部为在校学生提供创业支持。

    在2007年底,有百分之十八的中小企业认为在2008年需要更多的员工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认为需要裁员的企业却只有百分之十三。对于今年,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预计出口量的增长也是大多数中型公司对自己今年业务的展望

老鹰 发表于 2010-11-25 11:21:24

德国“隐形冠军”的启示 中小企业才有竞争力
-------------------------


赫尔曼•西蒙教授1992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的这篇经典文章,首次提出“隐性冠军”的概念,向全世界的企业家揭示了德国中小企业成功的奥秘。这项颇有意义的研究起源于一次高水平的提问。1986年,正值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际,本文的作者西蒙教授在哈佛商学院作演讲,有个听众问他:“德国为什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哪些企业贡献最大?”他一时语塞。回到德国后,他找到了答案。
原来,让德国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雄踞全球年度出口之冠的主要力量,是一大批有“隐形冠军”之称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的平均销售额为3亿美元左右(1992年数值),员工人数约为3,000,它们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活跃在各自的缝隙市场之中,经营的范围覆盖全球各地。它们是这些市场中真正的王者: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70%~90%。
不过,虽然是冠军,可这些企业却都默默无闻。首先,它们生产的产品如卷烟机等,一般不是常见的消费品。其次,这些公司也有意保持低调。
为什么这些企业具有如此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了这些隐形冠军在经营上的5个特点:经营专业化与地域多元化相结合 这些隐形冠军会投入全部的资源确保自己在缝隙市场中取得霸主的地位,它们认为多元化战略只会分散公司的精力。
由于专业化程度高,规模小,因此它们无法获得规模经济。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它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让产品销售到全球。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效应足以让公司收回研发投入,并控制住成本。
只关注客户关注的东西 “隐形冠军”在竞争中并非样样都求比对手强,它们集中资源,确保公司在顾客最关注的领域做得比对手强。
包括隐形冠军在内的多数企业认为,顾客最注重的是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服务、是否节约、员工素质、技术领先性和创新能力。“隐形冠军”认为自己在前3项(即产品质量、公司贴近顾客的程度和服务)上的表现极其出色,而在其他4项中,它们认为自己的表现仅在平均水平之上而已。
将注重技术与贴近客户相结合 隐形冠军既不完全奉行“客户至上”原则,也不一味地追求技术。它们将市场和技术视为两个同等重要的驱动力。而只有少数的大公司认为市场和技术两者同样重要。
“隐形冠军”认为,倘若技术主宰一切,工程师们就会疏远客户,客户将蒙受损失。但若让一门心思扑在客户身上的营销人员独揽大权,又会不利于技术的发展。理想状态是,让懂技术的人与客户进行密切、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依靠自身的技术能力 德国中小企业认为可以凭自己的力量进军新市场,解决生产及研发问题,而且相信这样做能够强化自身的产品知识,并维护公司的市场霸主地位。
德国中小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喜欢“制造”而不喜欢“购买”。
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依赖的关系 隐形冠军的所有者兼管理者通常与员工生长在同一小镇里,因此他们间的关系要比大公司中的劳资关系亲密得多。在这些公司中,罢工和劳资纠纷极其罕见,管理层在处理内部问题上所耗费的精力自然比大公司要少得多。
作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

老鹰 发表于 2010-11-25 11:24:44

打造科技型制造业 解码德国中小企业发展

------------------------
尽管世界经济恢复形势仍然裹足不前,德国的出口已经高歌猛进。去年11月9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9月份出口增长3.8%,实现5个月来的第4次增长。

    在一片唱衰世界贸易的论调下,德国出口再次证明了它的生命力。制造业曾经屡次受到质疑,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让人相信未来属于高科技和服务行业,像德国这样的老式制造业再也过不上舒服日子;人们也曾经认定,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出口将凭低廉的生产成本将高价的德国制造业挤出舞台。然而,事实证明,德国制造业总是能破除这些“宿命论”,尤其是德国的机械制造业。

    “德国制造”如何炼成

    “德国制造”曾经是一个耻辱的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坚持要德国人在他们的产品上注明“德国制造”字样,以区别于本国商品。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德国制造”已经成为质量的代名词。

    在英国人已经几乎放弃制造业的今天,“德国制造”雄踞欧洲制造业之首,并且成为德国所有企业的一个共有品牌。无论是像奔驰、宝马、西门子这样的知名国际化大企业,还是像多尔曼、沃斯这样专攻某一领域设备的德国中型企业,都自然继承了德国制造的优良名声:对理性的崇尚、对计划性的遵守与精确度的执著。

    市场营销专家西蒙·安霍尔特曾经对国家形象的价值进行计算。“德国制造”的商标在世界市场上绝对可以令人们趋之若鹜。“同样的产品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其售价就比盖上其他印记的产品高得多。”他的调查结果显示,如果第三方持有“德国制造”品牌的话,获得这一品牌则需支付大约45820亿美元。这大约相当于德国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4%。

    德国人向来自豪于自己的传统。“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德国经济的基石。德国企业之所以注重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首先由德国人的严谨的文化所决定。同时,德国企业的董事会权力没有美国那样大,无形中减少了经营者短期利润方面的压力。管理者可以安心地从事更为长远的事业,而不必急躁冒进。

当传统的德国制造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来自新兴国家的低价挑战时,德国将自己定位为世界工厂的制造者。中国及其他一些新兴国家是世界工厂,那么德国就是世界工厂专用设备的制造者,这实际上避开了和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并且形成了互补关系。

    而且人们很容易就发现,德国公司能够在从可可粉加工机、模切压痕机,到提花经编机和口红填充机等稀奇古怪的机械市场中都称霸全球,在每一种机器的市场中,单独一个德国公司都能控制着70%或更多的全球市场。

    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曾经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是中小企业,它们灵活,反应快,专业化程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中小企业撑起一片天

    有时人们很难说清,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

    这很可能与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占据出口行业主要部分有关,他们大多名气不大,但却是各个行业中的“隐形冠军”,而又被统一冠上了德国制造的铭牌。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德国企业的入围数量一直排在美国、日本,甚至法国、英国之后,位居第五名,这似乎与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然而,这却并不妨碍德国经济持续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德国经济真正的支柱在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7%,就业人数占到全国总数的70%,公司净产值占到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实际上,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为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一以贯之的特别扶持。在全球恐怕都很难找到第二个国家,如同德国这样把促进中小企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德国政府甚至不惜牺牲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联邦卡特尔局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机构,是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直接实施者。自1958年成立以来,该部门的主旨就是“限大促小”,禁止大企业的合并和对中小企业的兼并,监督大企业是否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采取压价或提价等不正当手段打击限制中小企业。

    然而即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当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全球商业竞争环境中,规模可能都不足几亿欧元的中小企业要想在与跨国巨头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仅靠政府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精确定位,是这些中小企业的制胜法宝。与大而全的跨国公司相比,德国的中小企业只是在生产单一的专业产品,却努力将这个产品的市场横向扩展,销售到全球。应用到无数的行业中。而大型企业则是力图占据整个行业,并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

    比如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等连接件产品,却在全球80个国家或地区有294家销售网点,仅在中国就在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分公司。其产品的应用更是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领域,年销售额达到70多亿欧元。

创新再创新

    在世界经济大国里,只有中国和德国自2000年之后出口份额有较大增长。德国的出口份额增长了5%,而法国、日本和美国的出口份额却分别下滑了10%、25%和30%。美国目前的出口份额占全球的约8.6%,而2006年时曾占12%。德国的出口份额从8.5%增长到了9.4%,中国则从3.8%增长到了8.1%。

    德国与中国这两大出口大国的区别,并不仅仅是一个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另一个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这般区分。在德国制造中,亦有相当一部分能够在简单产品中占据高端市场的出口企业。

    以多尔曼公司(Dorm)为例,乍一看它生产的只是普普通通的门锁、铰链和玻璃幕墙等,这个行业毫无疑问因其技术门槛低,而充斥着拥有价格优势的生产企业。然而,多尔曼公司却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德国公司之一。

    这家公司打败竞争对手的法宝是什么?这家销售额7亿欧元的公司是德国专利权拥有者前50强之一,并且是极少数能够在像160层高的迪拜塔这样的工程中安装与其门硬件相配套的复杂安全系统的公司之一。因此,多尔曼拥有的不仅仅是质量最好的锁,而且是具有顶级安全软件和最好的项目管理者。

    一项由德国的弗朗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Institute)的研究表明,德国制造商(代表着国家R&D费用的90%)引入新产品的速率,是人们通常在信息产业才能看到的速率。例如,德国机械制造商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1/3的收入都来自投入市场中的(新)产品。

德国的创新之路也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80年代末,德国在科研创新上出现瓶颈。

    这一困境在施罗德总理1998年上台后得以改善。施罗德提倡建立科研创新体系,该体系集科研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增值过程,以及科研成果及科研知识的传播和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为一体。

    它的最大特色是人、企业和政府的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负责在企业和科技界之间进行沟通;企业承担2/3的科研经费,企业1/3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买单。

    德国制造科技协会的负责人莱布博士相信,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科技”。而为了使“制造科技”能够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可持续发展,德国政府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

老鹰 发表于 2010-11-25 11:26:13

专访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秘书长施瓦内克

-------------------------
奔驰、宝马在中国早就耳熟能详,但中国消费者不知道的是,每辆奔驰车的组件,都需要上千家中小配件厂商为之服务。

   这些员工数目在500人以内的中小企业,在德国有几十万家。所以,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ZDH)在德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中,德国中小企业联合会新任秘书长施瓦内克曾带领商会和德国领导人一起坐在谈判桌前,进行了多次沟通、对话,最终促成德国政府出台了一大批扶持中小企业的新政。

   11月上旬,施瓦内克到访中国。在上海停留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的投资环境

   《21世纪》:您怎样看待中国的投资环境?这个话题今年被国外企业热烈讨论。

   施瓦内克:对德国中小企业来说,中国有非常好的机遇。德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目前主要就是瞄准中国市场,因为中国市场发展非常快,有强大的购买力和需求。在许多行业中国已变成德国企业主要的市场了,有些已超过美国市场。

   中国目前的基础设施让德国中小企业很满意,交通、IT都很好,在中国做生意不用担心物流等问题。

   一些德国的大公司,像宝马、奔驰、西门子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对中国市场已很了解,在中国有广阔的渠道、信息和合作伙伴,但大部分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没有这样的渠道、关系网络和信息平台。现在他们很想进中国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消息不对称,找不到好的渠道,这是比较大的问题。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加强,这对制造业来说非常重要。德国企业在中国做生意比较担心产品遭到抄袭。

   适应德国的工会制度

   《21世纪》:德国中小企业有很好的技术实力,一些中国公司对收购德国中小企业很感兴趣,但似乎成功的案例并不多,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施瓦内克:我认为主要在跨文化管理上有一些差异,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的法律已逐步和国际接轨,公司法、经济,都和德国差不多。但中国企业对欧洲有很多方面不适应,例如,中国企业比较习惯和政府打交道,但欧洲有传统意义的工会制度,在德国工会需要参与到企业管理,任何重要的管理决策,工会都会派一个代表参与,这一点中国老板没有习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德国的社会经济模式是资方和劳方共同搞好企业的经营,这样员工在贯彻企业管理策略的时候也会格外卖力,获得工会同意他们才会卖力的落实。

   在经济危机中这套制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该体制避免了大量员工下岗的情况出现,金融危机中德国中小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本来应该出现大幅裁员,并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但中小企业老板和工会协商好,国家又给了一些好的政策,双方一起努力避免了大量失业。

   近两年德国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去年最糟糕的时候,曾负增长了5%。原本会造成很大的社会不稳定,但德国工会雇主协会协商制度,避免了大量的下岗。其它欧洲国家比如西班牙、希腊的失业就比德国严重得多。

   与政府对话帮中小企业减负

   《21世纪》:在金融危机当中,你们协会有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吗?

   施瓦内克:作为一个商会来说,我们应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来保证企业发展。在金融危机中ZDH一个很重要的职能就是代表德国中小企业去和德国政府对话并有许多收获。

   我们和联邦政府对话后,政府出台了一个130亿欧元基础设施的投资方案,这对建筑行业的中小企业有极大帮助。另外,政府花了10亿欧元给中小企业在新能源上补贴,比如对太阳能、风力发电建筑进行扶持。而且,德国降低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税收也减少了。

   在困难时期,我们通过与政府的对话帮助中小企业减轻了许多负担,促进了扶持政策的出台。现在来看,这些措施很成功,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2266998 发表于 2010-11-25 11:26:51

德国与米国,在这个方面类似,都是小企业有技术,有特别深的技术,而大企业是有规模,
日本是小企业有工艺,有过硬的工艺,技术是大企业引进的,
这个,我们比不了,思维不一样,

比特工具 发表于 2010-11-25 13:24:43

谢谢鹰大提供这么好的学习资料。

弱水 发表于 2010-11-25 16:15:25

中国企业比较习惯和政府打交道,但欧洲有传统意义的工会制度,在德国工会需要参与到企业管理,任何重要的管理决策,工会都会派一个代表参与。       在我国 老板一拍脑袋就可以决定。

qwe000 发表于 2010-11-25 18:05:03

国情不一样,我国的中小企业框架是靠廉价的人工费搭建的,没有研发,只是模仿制造,质量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技术人才得不到重视,产品靠关系靠贿赂靠欺骗来销售,在国外很多大小公司,大小企业的重要岗位都有中国人的影子,而国内的技术人才却在到处流浪。''中国制造”我国现在的中小企业永远也做不到。

zhai4 发表于 2010-11-27 23:14:16

中国现在有许多急功近利的现象,许多行业都没有历史,象考古发现的瓷器等现在人都做不出来了,木牛流马现在都仿不出了,技术需要传承。中国的制造业顺利发展不过二三十年才有了目前的水平,再发展个百十年应该会有本质的变化。中国人毕竟聪明。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德国中小企业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