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桃
发表于 2010-5-26 11:27:30
但是这样剧烈的震动,为什么桥没有破坏,桥是不是完全是金属结构的?即便是金属结构,焊缝在如此剧烈的晃动下,也应有部分破坏吧?还有一只猫说的“当年唐山大地震,我在天津亲眼看到面前的公路象大桥那样非常柔软的震动,地震过后,公路又变得坚硬如常,而且没有一点破损”即使桥面是全金属的,但路面经过很柔软的震动应该破坏了吧,为什么又“坚硬如初”?
动静之机
发表于 2010-5-26 11:30:11
另一个例子:
http://v.ku6.com/show/lTWhvw0pqzL6XLkA.html
2266998
发表于 2010-5-26 11:43:46
没有破坏的原因非常多,
1 看似剧烈摇摆,但总体变形没有超过设计许可,结构不合破坏,
2 采用所谓‘柔性铰’技术,可以有很大的变形许可,你看似波涛翻滚,但结构一点都没有问题,
枯藤
发表于 2010-5-26 12:10:42
个人认为应该是风吹过桥面,产生“卡门涡街”现象,震动频率和大桥的共振频率接近引起的
wgq379571125
发表于 2010-5-26 12:26:08
真不敢相信啊,竟然会这么大的波动啊
yusixway
发表于 2010-5-26 12:34:51
社区里的高手真多啊!好好学习了!
jxboy
发表于 2010-5-26 14:57:08
正准备问这个问题,没想到已经讨论开了:)
jxboy
发表于 2010-5-26 15:03:38
还以为我们居住的Matrix主机系统出BUG了,桥这里显示的三维影像出现抖动
守望着
发表于 2010-5-27 00:08:45
看到这一话题想到了工程力学老师曾经给我们讲的,当年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竣工的时候,很多人一起涌到上面,一起庆祝,结果不一会儿桥就开始晃动,后来还专门多用了300吨钢材来加固,后来经历文化大革命,总设计师入狱,而他在狱中反复思考、计算,最后得出了是由于当时共振产生的,而不是设计缺陷!不知是真是假,而且与此是否有关,期望得到了解这段历史的前辈们赐教…
见习生小王
发表于 2010-5-27 08:56:26
楼上所说的总设计师,是指已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桥梁学家、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吧。他于1957年任国家科委力学、建筑学科组组长。1958年任南京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文革中,被关入牛棚审查。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时,桥梁出现了明显的晃动。1968年,李国豪在隔离室里听到了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的消息,他开始担心,大桥会不会再次出现晃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南京长江大桥在设计时把钢桁梁加宽了4米,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为此,多用了4000吨钢。这多用的4000吨钢,是否有必要,能否起到作用?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桥梁的晃动?必须弄清楚!当时,身处牛棚的他没有计算工具,没有参考资料,甚至连一本工程计算起码的数值表都没有,李国豪赤手空拳开始了艰难的科研跋涉。
李国豪脑子里浮现留学德国时对离散杆系结构桁梁的研究结论。他成功地将一座复杂的多腹杆菱形桁架体系桥梁化成连续体系,用微分方程成功推导了刚度转换的等效关系,并用模型试验反复验证,得出了“桁架和类似体系结构计算的新方法”。就用这个思路来处理两座大桥的稳定与振动问题。
思路有了,李国豪还要解决三个问题:纸和使用频率极高的三角函数表、积分表。此刻的李国豪被兴奋和热情鼓荡着,全然忘了身处囹圄。
这不是纸吗!望着桌上看过的报纸,他的眼睛闪着亮光:这些边边角角都可以写字!可两份表到哪去弄呢?思来想去,李国豪忙碌起来,只有凭着自己的基本功一个数值、一个数值地推算了。
两个星期后,李国豪成功地解决了科研基本条件,又开始凭着自己极强的记忆力一一写下两座桥梁的最基本数据,他要给出桥梁晃动的真正原因!
1972年春节,计算终于结束,印证了自己先前的推断。1974年,李国豪受邀参加全国钢铁振动科研协作会议,报告了研究成果: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时出现的晃动,是由于涌上大桥的人群荷载造成的桥梁弯曲、扭转共振,大桥自身结构没有问题。因此,南京长江大桥多用的4000吨钢没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