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一世 发表于 2010-3-28 00:32:45

制造业发展趋势

首先声明鄙人没有这么高的水准 这个是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徐志磊老师的一片文章,感觉分好, 和打家分享啊 。

摘要:阐述制造业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并与美国的制造业进行对比,提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美国;制造业;研究开发;计算机设计;面向制造设计;6σ质量管理

1 制造业的重要性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证明,会制造工具的人从石器时代到青铜器、铁器时代,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文化都有显著的进步,劳动创造世界,靠人的双手和所制造的工具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在当今社会,虽然有人说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IT产业为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专家们分析,中国仍处于工业化时代的中期,制造业仍然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制造业提供的劳动生产价值占国民经济GDP的50%。人们真正的基本生活质量提高,还是要依靠制造业,衣、食、住、行,哪一样不是制造出来的,即使IT产业的硬件,也是制造出来的!

2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主要向美国出口纺织品、玩具等低端产品。现在我们开始向美国出售先进的产品,如DVD、计算机。2001年上半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电子产品达到12亿美元,厨具6.4亿美元。2001年向美国出口电视和音响设备60亿美元,五金工具16亿美元,体育用品20亿美元。
  中国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工业用品生产国,仅次于美、日、德。中国目前生产全球50%以上照相机,30%的空调和电视机,25%的洗衣机,近20%的电冰箱。

  但中国出口的大多数产品都是由外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如摩托罗拉手机、飞利浦电子产品、本田汽车、东芝笔记本电脑等。2002年外国总投资为500亿美元。本田汽车2003年为75万台,2004年240万台。沃尔马每年将有100亿美元的中国制造的商品走上沃尔马的货架。

  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是跨国集团利益驱动的结果,他们看中了中国低廉的劳动力和高效的物流。劳动力成本低并不是竞争的优势,要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竞争优势。现在国外媒体把中国说成是世界加工中心,世界工厂,实际情况还为时过早。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应该有丰富的产业分工,包含原材料供应、设计、工程制造、服务多种层次中,更多地融入了自主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成份。

  中国目前还只是在IT产业和制造业方面有些优势,但核心技术还掌握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手里。世界工厂是全球产业链的概念,是一个标志,不同的产业壁垒不一样,美国有世界工厂,辟如飞机、尖端技术军火、高技术通讯设备,日本有众多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业总量上虽然名列第4,但总体规模只有美国的1/5,按人均劳动生产率计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中国的制造业中,主体技术依靠外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而美国为49%,日本为38%,德国为48.5%。中国的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生产能力利用率,机械为51.86%,电子54.45%,化工54.9%,建材64%,轻工46.09%,冶金35.55%。而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大量先进装备仍主要依靠进口。中国的企业集中度低,大型骨干企业少,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也未形成。装备制造业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产品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企业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为18个月,而美国有不少产品开发周期为3个星期,试制周期为3个月。

  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低,销售收入利润仅为3.64%(1999年统计),劳动生产率3.36万元/人·年。中国基本上是承担了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还不是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工厂。

3 美国80年代的制造业情况

  美国在80年代,鉴于当时美国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落后于日本,1986年底在MIT成立了一个由斯隆和休利特基金会资助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对美国的工业活动进行调查。被调查的8个制造业为汽车、化工、民用飞机、消费电子产品、机床、半导体、计算机和复印机、钢以及纺织品。委员会有17人组成,成员有政治科学系主任、电工和计算机科学教授、工程教授、经济学教授、经济与管理科学教授等。调查的结果有如下几点观点和结论:

  1)企业界有两种陈腐的战略观念。一是对现有商品过份强调大规模生产;二是经济和技术上地方观念严重,热衷于大规模标准型商品,缺乏竞争能力,单纯从国内市场上销售自己的产品,并从国内的工厂和实验室里寻求所需的技术和知识。

  2)忽视人的因素。经营管理人员往往把工人当作必须加以控制的生产成本来对待,而不是当作应当加以开发的财富。对工人的培训,时间很短,只是仿效别人的做法而已,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越来越小。事实上,如果把企业当作一个学习机构,雇员们通过教育和培训能够把技艺拓展和灵活运用,会有无穷的潜力。对人的因素的忽视,在美国,实际上在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很久就开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这个学校教育系统,造成了大量缺乏基本技能的毕业生,除非马上着手医治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否则改善生产状况,将会是一句空话,不会有实际进展。赋于企业员工更多的责任,并运用他们的才智,最好方法是不仅把工人当作生产的成本,而且当作能够作出持续宝贵贡献的资源。

  3)美国(那个时代)工业生产系统反复出现的缺陷是:企业中各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难以合作的情况,企业中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往往受到严重的等级制度和组织藩篱的阻隔。管理制度使供货商、顾客和制造企业之间封闭了信息的交流,担心专有的信息资料会泄漏给自己的竞争对手,各公司不愿共享设计、技术和策略。相反,原材料供货商—制造者—顾客的纵向联系不仅能够成为原材料和终极产品的传递渠道,而且还能够成为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教育革新和其他进展的交流途径。由于固守着这种信息资料,一家企业就失去了与它的供货商和顾客共同来改进它所销售和采购的产品的机会。

  4)美国在80年代基础研究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把基础研究变成应用阶段的产品和工艺开发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能的注意力被忽视了。许多企业在设计和制造性能可靠、质量优良的产品上一直表现不佳。比如:
  工艺技能却在把新概念从实验室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把技术迅速转变成可实现的高质量产品时一误再误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的工程教育体系。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一教育体系一直忽视产品的开发和工 艺的管理;美国工程界的专业标准,对于诸如产品设计、测试、制造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改进等只给予次要的地位;许多美国公司根本没有给予制造工艺以足够的重视;美国只把研究和开发开支的三分之一用于改进工艺技术,而把其余三分之二的开支用于开发新产品和改进产品设计研究。而日本这二个数字正好相反; 设计和工艺之间不能协调,设计和工艺任务的明确划分造成了严重的问题,产品设计常常忽视制造中的要求,使得制造工艺难以实现或制造能力不足;

  5)企业界的短期效益化,目光日渐短浅。他们把追求短期利润提高到最高程度。哈佛商业院的R.H.Hayes认为:经理层主要是由那些对其企业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过程知之甚微的个人所构成。他们只是依靠定量化的短期金融信条来行事的。在一个以大规模生产标准型产品为宗旨的企业系统中,成本被看得比质量还重要。

  该调查报告的结论有如下几点:

  a)成功的企业强调同时改进质量、降低消耗和加快商品化速度。
  b)强调竞争意识,把自己的产品和生产工艺与世界领先企业的产品和生产工艺相比较。
  c)加强对市场转变作出迅速反应的可能性,不断把强调大规模生产效益与一种新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体现在更短的生产周期,更快的引进新产品,更大的灵活性,来满足顾客的多种需求。
  d)加强与供应商的协作,建立新的供货方式。
  e)应有持续的培训计划。
  f)加快制造业系统的改革要在经济(金融、投资)、产业、政府、劳工、教育机构所有部门协同奋斗,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4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对策

4.1 总的发展趋势
  1)制造业正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越来越会有更多的企业有能力生产和出口复杂、高档的商品。
  2)市场的细化和专业化。消费品和半成品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从市场驱动的角度看,专业化配套生产和整机产品多样化设计是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一种途径。
  3)信息技术几乎渗透到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每个领域,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是重要发展方向。
4.2 几点建议
  1)加强“研究开发(R&D)”能力和队伍,将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阶段的产品和工艺开发。
  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是我国当前最薄弱环节,而新产品设计和工艺技能在面向市场的国际竞争过程中,日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80年代美国只把研究和开发经费的三分之一用于改进工艺技术而把其余三分之二的经费用于开发新产品设计,而在当时的日本,这二个数字正好相反。对比我国目前制造业的情况,这种经费的投资可能远远小于他们。为此建议国家和政府应该梳理清楚哪些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从投资、组织、协调分工,在较短时期内,组织强有力的队伍和资金募集或投资,作出重大措施。

一只想飞的猫 发表于 2010-3-28 15:50:46

二十多年前的观点。和现在的美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这是徐老先生现在的文章,那么……

leftwall 发表于 2010-3-28 18:28:43

看到50%相机那句,我笑了

代晖 发表于 2010-3-30 11:33:12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我看美国三十年前总结的问题,在现在的中国还没达到那时美国企业的高度呢!

扫街 发表于 2010-3-30 13:32:10

过了三十年了,没什么变化,原因就是没认识到技术现代化只是手段,人的现代化才是根本

五民 发表于 2010-3-30 14:03:31

主要是整体素质问题,教育,观点等,时间不是主要的

zmy851022 发表于 2010-5-15 17:21:19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

wanghuang117 发表于 2010-5-15 22:57:18

中国要在其他环节发簪,光搞制造是不行的

斯文小人 发表于 2010-5-16 10:52:26

那么多的百分比

怎么不提在高端技术的百分比呢??

紫色天空 发表于 2010-5-16 16:43:22

说到底还是眼前利益看的太重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制造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