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信息参考(转载):22 吨钢铁转动“北京轮”
世界最大观景轮“北京轮“上用的FAG轴承http://www.cmmbj.com/admin/WebEditor/UploadFile/2009324101949714.jpg
自从FAG为伦敦的千年轮提供了轮毂轴承以来,
舍弗勒集团工业事业部就被视为这类对工程师和轴承都提出特殊挑战的观景轮的研发伙伴和供应商。这里说的北京轮创造了新的规格标准。 经过整整一年半时间的准备和生产后, FAG品牌的轴承如今已经运抵中国。
其实这只是两个“普通”的自动调心轴承,只是具有超常的尺寸规格:外径 3200 毫米,内径 2600 毫米,
套圈宽 630 毫米。.每个轴承有 118 个滚子,每个滚子重20 公斤,每个轴承的总重量超过11吨。
凭这些数据完全可以称它们是“轴承巨人”,不久以后,它们将在离地面整108 米的高空履行职责: 新观景摩天轮将高达208 米 —— 两个轴承也将在这一高度旋转。
摩天轮每次可容纳1920 位观光客,旋转一圈耗时 20 分钟, 将北京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如果说客观数字本身足已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当你站在安装完毕银光闪烁的轴承旁边时,才真正显现出它的规格: 一个史无前例的巨人。位于Schweinfurt舍弗勒集团工业事业部、重工行业应用工程部负责人Henri van der Knokke先生全权负责该项目。他还清楚记得:“当大飞轮集团向出示规格尺寸并提出功率要求时,我们当时几乎不敢相信。我们作了大量调查,却从未制造过具备如此规格、并满足这些需求的轴承。”尽管我们的团队已经拥有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观光摩天轮——
伦敦千年轮所用轴承的经验。 但是伦敦轮毂轴承2600 毫米的外径恰好是北京轮轴承的内径。
自动调心轴承专业产品设计师Rainer Schröder回忆说:“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确认是否有制造这种轴承的生产设备,机床是否有适合生产这种规格的轴承?
淬火炉够不够大? 生产过程中吊车能否承受得起这个重量?
怎样将轴承运往中国?到了中国以后如何保证顺利安装?“
“这就象由成千上万个小拼板组成的拼图。通过应用工程部、设计组、计算组和生产一线之间默契配合,我们终于成功了。” van der Knokke这样说。
在这期间,团队成员不断突破新领域,调整协调项目进程。
轴承套圈在意大利的一家配件供应厂轧制、锻造。球面滚柱在Eltmann的 FAG厂车削,在Wuppertal淬火,
然后又回到Eltmann 采用一种新的制造工艺进行磨削。
轴承最终由Wuppertal的FAG大轴承制造专家们完成整体制造和装配。虽然他们有数十年的生产经验,但这样的项目还是让人感到有些意外,生产负责人Gerd Benninghoven先生说。
外圈刚好能进入淬火炉,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会对材料产生什么影响。
事实上,轴承套圈的直径在热处理过程中收缩了大约1厘米。最终的加工工序中,精度必须达到千分之一毫米。如此之大的工件要达到这样的精度无疑颇具挑战性。Benninghoven说:“你可以想象一下: 加工时模具每切一圈相当于切入金属20 多公里。“ 这是一次真正的耐久性测试。
谈及测试,为了在北京现场能顺利装配,不仅要建造一座100 多米高的铁塔,设计师还必须在轴承上设计安装时吊装轴承用的环首螺栓孔。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一桩,事实远非如此。
在舍弗勒集团大本营Herzogenaurach 试验时进行了系列测试,技术人员必须检查核实,吊装用环首螺栓的螺纹是否真正承载得起这巨大的重荷。因为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这种应用领域内,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
对于Henri van der Knokke和他的同事们而言,
这是极为令人兴奋的经历。“ 我们从这个项目中学到很多东西,
并且可以利用这些经验。“
他自信地说。因为舍弗勒集团也收到了柏林和奥兰多观景摩天轮用的轴承订单。客户显然偏好由舍弗勒提供的“全程无忧的一揽子服务”。从设计、制造等领域的提供应用工程建议,直到由下属 FAG工业服务(F’IS)部门提供的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的服务。
另外, FAG的全体项目成员有个共同的梦想:乘坐世界最大的北京摩天轮!
他们有理由得到这样的奖赏。
http://www.cmmbj.com/admin/WebEditor/UploadFile/2009324102010264.jpg
中国轴承加油啊! 看这个东西,好比看到了世界某东西的头顶! 连中国都不相信与支持中国制造,难怪咋工业水平这么落后 必须认识到,轴承虽然是看似简单,但轴承工业却是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和技术积累。
对于差距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轴承--努力! 摩天轮轴承这个项目,我们也准备了很久,不可讳言,作为中国轴承企业,现在确实与FAG有差距,但决不是这么大。只是随着国内轴承行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我们陷于低价竞争的泥潭无力自拔,基础研究工作将会越来越少。我们注定会与国外知名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少。我羡慕FAG可以为这个项目做测试“为了在北京现场能顺利装配,不仅要建造一座100 多米高的铁塔,设计师还必须在轴承上设计安装时吊装轴承用的环首螺栓孔。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小事一桩,事实远非如此。
在舍弗勒集团大本营Herzogenaurach 试验时进行了系列测试,技术人员必须检查核实,吊装用环首螺栓的螺纹是否真正承载得起这巨大的重荷。因为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在这种应用领域内,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稍有机械常识的人都明白这个但重要性。可我们却不能做这样的测试。一是做不起,我们还缺乏这样的综合加工实力。外委加工的费用要比轴承贵的多。二是如果这个项目假如让国内公司做,那么研制费用将只有FAG的20%左右。试想谁还有多余的资金做这么大的投入呢?
这是个恶性循环,没有基础研究投入,就缺乏技术进步,没有技术进步,就不能研制出适应新的使用条件的需要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现在,我们国内轴承企业多如牛毛。可论技术含量,能够进行研发投入的,能有几家呢?号称进行研发投入的,水分有多大呢?而且,从院校到企业,从事技术工作的普遍没有实际的机加工经验,只有通过有限的课本及发表的文献作理论支持,实际的研究成果很难转化应用。近20年,我们几乎没有自主创新技术,只有仿制替代。仿制替代还只作个皮毛,牵扯到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一般由于设备缺乏或成本问题而统统放弃。仿制的产品只是形是神不是。
总之,今后我们国家的轴承技术只会和国外越拉越远。 楼上说的有点道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