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舞清风 发表于 2009-4-9 11:21:24

不重视技术型国宝后悔来不及

早就想写篇国家需要高度重视技术型“国宝”的文章,却一直等待着观望着,期望有高人能先于我把这一呼吁建言给国家,譬如能在全国“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来。可我有些失望,因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科”“技”不分家,应该是真知灼见。我这里讲的“国宝”不是指物质上的国家级宝贝,而是指技术拔尖人才。实际上技术拔尖人才并不是神秘人物,他们在社会之中,有的能发挥作用,而相当数量的“国宝级”技术人才却处在“蕴藏”状况——不被重视,遭受冷漠。“国宝级”技术人才明明可以在周边找到,却“身在宝山不识宝”,只将眼光朝外,以至不惜巨资引进人才,哪知引进的人才实际还不如本土人才,这种现象这些年很常见。


我之所以迫切地要表达这一意思,在于一些国宝级技术人才正步入人生暮年,如果再过一些年头,这些人才去世了,他们技术才能就不能发扬光大或者不能起到应有的后续传人的作用,那么对我国将是重大损失!


国宝级技术人才不一定都是国家人才库里注册登记的人才,而不少散见于民间,经过我们的实际了解、观察、比较、鉴别能够认定他们是我国的杰出技术人才。诚然正式的认定程序是需要的,不深入了解、观察、比较、鉴别,对这些人才没有认定程序,这些人才就会被忽视、被误认为平庸之辈。


过去的一批军工企业划转地方,由于转型和市场经济风波因素,这些企业当中有些景况不佳,但这些企业当中有一批原有的技术力量很精干、很专业,但未能在后来发挥应有的技术作用,出现了有劲无处使的尴尬。一批破产的、改制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之中就有技术骨干、技术拔尖人才,他们正处在盛年却下了岗,本来可以带好一批徒弟,却因下岗而未能如愿,这些人不能发挥技术作用无疑是国家的损失。


一些技术活已经濒临绝境,后续乏人;有些技术绝活已经面临家人传承,而不被外人知晓的狭窄境界。这都实实在在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笔者亲历为证:过去某国营工厂一个车工,车出的零件标准超过了刷新了国家标准,他带的一个车工班由此成为当时国家级的先进班组,可是这些人在其国有企业倒闭后为了生活只能做摊贩。这是不是国家的损失?某国营工厂的木模工给其亲属做的纯实木家具,竟然没有用一颗钉子,至今已近三十年却不开裂、不掉漆,坚固如新,该木模工在下岗数年后已办了退休手续。某原国营工艺厂的一个没读过书的女技师,能够随手裁剪出栩栩如生的图案。如今进入老年只能自己租个门店,给顾客剪纸。这些是不是都是国家损失?


这些人之所以成为技术尖子,与当年的环境有关。当年技术大练兵、大比武蔚然成风,各行各业以不爱做工,不会做工,做工不精良为耻,虽然没有什么奖金刺激但在其正确社会价值观、荣辱观的氛围下,都力争技术精益求精。当年的七级工、八级工是实实在在凭本事得来的、名副其实,绝不象现在可以花钱买技术证书。正是当年以没技术为耻才造就了大批国宝级的技术人才。今昔对比,如今是以不会做投机生意为耻,不会往官场钻营为耻,这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寂静天花板 发表于 2009-4-9 12:21:08

同感,同感。

小白菜 发表于 2009-4-9 13:15:02

不要梦想了,现在一切向“”看,其它都只是借口。

吟啸徐行 发表于 2009-4-9 15:59:19

不要梦想了,现在一切向“”看,其它都只是借口。
小白菜 发表于 2009-4-9 13:15 http://bbs.cmiw.cn/images/common/back.gif
不要幻想了,现在一切向“”看,其它都只是借口。

老徐 发表于 2009-4-9 19:16:22

前几天看一个新闻,好象是说造原子弹的时候,里面的内核需要车外圆,当时条件简陋,没有高级的加工设备,就一台普车,摸黑进行,据说是找了当地一位顶尖的车工师傅,蒙着眼训练了3个月,开车,车到一半的时候,核心掉了下来,还好用手接着了,定期完成了任务,按说也是原子弹的幕后功臣之一,据说晚年际遇很惨,流落到街头拣拾破烂为生,很是凄凉。

其实指望国家来重视这些国宝级的人物,不如企业带头,当时的那个年代,确实埋没了很大一批人,其实文革十年,对我们的父母辈影响不是更大?已经发生的事情,老去探讨也没有意义,很多事情,本来就应该是企业来做的,指望国家,那还是需要时间来调整的

枭龙 发表于 2009-4-9 20:07:07

国家该考虑得太多了!

红酒加雪碧 发表于 2009-4-10 09:41:55

那个尖端车工师傅的故事我也听过,据说跟他是上海某一老国企的高级车工,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也没得到什么奖励,后来一直默默无闻,但也没4楼说的那么惨。偶尔会跟我们好域安成都工厂的一高级技工通通电话(我们这高级技工是他的徒弟,先前也在上海老国企,后来被调到成都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重视技术型国宝后悔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