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改我半天无法跟学生说清楚
按老的教就是
公差与配合,你的学生语文成绩咋样?要咬文嚼字。
这是去教职高了吗 这个可能属于翻译问题,就像质量标准,翻译员如果不了解行业用词就是直译,搞得人一楞一楞的,内行人一通俗解释就明白了 这种2004版已废止的事你跟学生解释什么,现在是GB1958-2017知道吗 标准中将“理想要素”改为“拟合要素”的主要原因在于术语定义的严谨性提升和技术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标准GB/T 1800.1-2020的修订内容,此次修改是为了更准确地区分公称要素(理论设计值)与通过实际测量数据拟合得到的要素。
传统“理想要素”强调绝对几何完美性(如理想平面、轴线),而实际应用中需要通过测量提取数据并拟合出近似理想状态的要素,因此“拟合要素”更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技术本质。
一、修改原因分析
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随着精密制造(如航空发动机、高铁轮轴等)对几何精度要求的提升,传统“理想要素”无法准确描述实际测量中的数据处理过程。例如,在圆度测量中,实际轮廓通过有限点提取后需采用最小二乘法或切比雪夫法拟合为理想圆,这一过程需明确“拟合”的概念。
国际标准协调 ISO GPS(几何产品规范)体系强调要素的“拟合”操作。例如,ISO 12181-1:2011将圆度定义为“拟合圆的最小区域半径差”,而国内标准修订(如GB/T 24632.1)需与国际术语接轨,避免技术交流歧义。
消除实践中的混淆 原“理想要素”易与设计阶段的“公称要素”混淆。例如,某电机轴的实际圆柱面测量时,需通过提取点拟合轴线,若仍称“理想轴线”会忽视实际数据处理的误差修正过程,而“拟合轴线”更贴合实际工艺需求。 学生考得差,肯定是学生自已的原因,和老师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SUNZX1982 发表于 2025-3-29 15:58
标准中将“理想要素”改为“拟合要素”的主要原因在于术语定义的严谨性提升和技术发展需求。
根据国家标准 ...
哈哈,这套说法简直是笑话
这是GB1958-2017中的内容,莫非你是说2017版都不严谨了吗?
本帖最后由 龙游河畔 于 2025-3-30 11:55 编辑
还有的责任心,自己先搞搞清楚。建议有机会参加一下标准宣贯培训,有问题也可以直接专业咨询。
教书育人,诚惶诚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