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数太低了。对于仿真,有个不一定正确的想法,如果仿真结果不行,那就一定不能做,如果仿真结果可行, ...
仿真的条件实际是按最严酷考虑的:1.仿真间隙按最大设计间隙0.27设置,实物间隙一般在0.1~0.15之间;
2.仿真时是将支耳贴在深槽有螺纹一侧,变形完全由沉头孔一侧承担。实物是两侧都会变形;
3.螺钉安装定力是6N.m,仿真时按手册计算拧紧系数K取0.2,螺钉预紧力5000N。按其他项目做过的试验,自制件实物的K值一般要到0.3以上了,实际预紧力应该不超过4000N;
4.零件实际材料的强度性能要比仿真时的评价指标还要高出20%;
5.如果安全系数太低的话那么材料、工况、加工的任何波动都会造成零件出现问题,问题零件数量应该会比较多。但目前1000多件零件有问题的仅4件,应该不是设计余量不足的问题。当然,设计选材时仅考虑了强度参数,没考虑断裂韧性等参数影响,这是个设计问题。
我们对仿真的要求也是仿真不过就认为实物肯定不行,仿真可以,那也要实物加严试验通过后才认为可以。
非法用户 发表于 2022-4-19 09:16
仿真的条件实际是按最严酷考虑的:1.仿真间隙按最大设计间隙0.27设置,实物间隙一般在0.1~0.15之间;
...
可以对材料进行复验,一是化学成分,二是力学性能,三是金相组织,看是不是符合标准。
本帖最后由 热青茶 于 2022-4-19 16:31 编辑
有限元分析的网格划分,与材料实际微观晶相结构是不同的,而且仿真不会出现破裂,只以应力和变形表达。工况同实际肯定有出入,实际会比较复杂,比如振动之类的,还有加工表面问题,所以只能参考,看趋势。
既然选择脆性材料,为什么在间隙间隙方向施加压力?这种情况只能是硬接触,除非厚度增加到变形可以忽略。可靠性测试中应该会超过50%的破裂。估计到用户手里肯定会较多,等着投诉吧。按设计即使增加安全系数,也会因材料批次的不同而可能出现批量问题,说不定哪个批次会出现很多。屈服强度220,许用应力顶多只有120吧。
cumtbm02 发表于 2022-4-19 13:47
可以对材料进行复验,一是化学成分,二是力学性能,三是金相组织,看是不是符合标准。
对本批零件的原材料检验记录进行了检查,也从零件上截取了试片进行了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内部缺陷都符合材料标准。现在也考虑标准检测的项目可能有缺陷,不足以涵盖在该工况下材料应有的性能。目前已经请原材料厂家补测断裂韧性等参数,不过这些参数该怎么用,标准值定为多少合适还没思路。
热青茶 发表于 2022-4-19 16:22
有限元分析的网格划分,与材料实际微观晶相结构是不同的,而且仿真不会出现破裂,只以应力和变形表达。工况 ...
因为零件安装、重量、外形等其它约束条件导致设计形式是这样的。零件设计做仿真时按最大设计间隙、最大加载载荷、最小材料性能做的计算,最大应力处的应力也小于材料屈服,所以认为有一定余量的。当然这是仅考虑强度指标,对断裂韧性等指标如何验证还在想办法。目前该零件已安装近1000件,出问题的零件为4件。
批量报废没问题,可现在找不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设计问题?材料问题?加工问题?装配问题?
这批报废了,下批怎么改进呢?会不会再出现同样问题,或者不从这裂,变成从其他地方开裂呢?
因为下面的底座涉及到其他厂家了,还想尽可能不要夸单位改动。 基本可以确定是设计问题。因为是批量出现问题,而没有出现问题的地方也只是时间问题,长时间观察就会发现这批零件都会出问题。
看问题描述应该是疲劳强度不足导致的,出现细微裂纹再逐步扩大,最后出现断裂。仅供参考。 大神们都说的对。刚毕业的同学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设计时以屈服极限作为设计准则,实际工况其实是疲劳失效。一定要考虑疲劳的情况,因为不是使用一次,而是使用一年两年。 这个结构本身就是要让零件1形变压紧零件2的,所以有没有计算零件1在配合件公差的极限形变量是多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