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开关抢施耐德等国外强手风头 讲讲发展史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电工电器装备博览会上,凭借最新研制的一款转换开关产品,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再次抢了施耐德等国外强手的风头。这家年近半百的苏南老厂,是如何做到“老来俏”的呢?来到常熟开关,记者并不是唯一来访者,由于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四十不惑的该厂早已蜚声行业内外,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这要放到1990年,恐怕谁也不敢想象。彼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常熟开关,面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甚至沦落到为其他企业贴牌生产来维持生计,一度被外界戏称为“开开关关”厂。直到1998年,常熟开关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那年常熟开关第一次改制,国有股份开始退出,80%股权由企业职工持股会代表全体员工持有。到2000年企业再次改制时,国有的20%股权转让给企业管理层。2005年,常熟开关再次改制。普通职工与挂靠股东签订出资协议,每个员工可购买3份出资份额。经过这次改制,常熟开关实现了职工持股从全体清算退出,到再次人人有份的改制轮回。在变革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往往成为成败的关键。在厂长唐春潮的经营思想中,除了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更要向管理要效益。而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让员工当家作主,这是一个企业永葆活力的核心命题。于是他大胆做出尝试,打破股份“终身制”,实施“退休退股”,破解公司决策层更新换代瓶颈。《公司章程》规定,股东退休时要转让全部股份,注销股东资格。退出的股份首先要转让给新进企业的职工,并向对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倾斜。企业股份的有序流转还表现在“有进有出、可上可下”。按照考核要求,优秀的人才得到晋升,份额随之增加,而考核不合格的领导会降职,份额随之减少。几经周折,一套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动态平衡的机制建立起来。一度濒临关门的常熟开关,自此像一枚引擎全开的火箭,一飞冲天。如果说体制创新为常熟开关整体的发展灌注了活力,那么科技创新则是将这种美好潜能化为真实收获的秘笈。谁也难以想到,在1991年,堂堂一个开关厂,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当时企业多年未进行技改,装备落后,技术薄弱,根本无力去参与市场竞争。”现任董事长王春华回忆说。但是职工要吃饭,企业总要发展。此时,江南人性格中固有的机智和灵活,为常熟开关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既然比不过,不如先学着做。1992年,依照某款外国产品,常熟开关借款上项目,投资560万元建立了全国行业内首家CAD/CAM系统,开发出意义非凡的新一代塑壳断路器CM1。“我们成为了全国第一家自主开发出型号产品的企业,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那时候都是由上海等地的几家研究所开发产品、规定型号,企业再拿来做,千人一脸。”王春华说。这是一只使开关厂起死回生、步入良性发展道路的产品,从1994年年初开始销售至1997年,CM1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利税超过2300万元,企业一举步出低谷,走上坦途。当然,一款产品之所以能够改变一家企业命运,背后真正的力量实则来源于人。当时搞销售的王春华,对于那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依旧历历在目。南方人的勤快,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常熟开关”的名号逐渐为业内熟知。而随着品牌的声名鹊起,一款款优秀产品的接连问世,让常熟开关不断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2001年,常熟开关完成了CM1、CW1两大拳头产品全部系列的开发,2003年双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又成功开发了新一代断路器CM2和CW2;2008年,企业“低压保护电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企业“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常熟开关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企业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而在于它是否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动力。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国际电工电器装备博览会上,凭借最新研制的一款转换开关产品,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再次抢了施耐德等国外强手的风头。这家年近半百的苏南老厂,是如何做到“老来俏”的呢?
来到常熟开关,记者并不是唯一来访者,由于体制创新的成功经验,四十不惑的该厂早已蜚声行业内外,慕名取经者络绎不绝。
这要放到1990年,恐怕谁也不敢想象。彼时,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常熟开关,面对激烈多变的市场竞争无所适从,生产经营每况愈下,甚至沦落到为其他企业贴牌生产来维持生计,一度被外界戏称为“开开关关”厂。
直到1998年,常熟开关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那年常熟开关第一次改制,国有股份开始退出,80%股权由企业职工持股会代表全体员工持有。到2000年企业再次改制时,国有的20%股权转让给企业管理层。
2005年,常熟开关再次改制。普通职工与挂靠股东签订出资协议,每个员工可购买3份出资份额。经过这次改制,常熟开关实现了职工持股从全体清算退出,到再次人人有份的改制轮回。
在变革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往往成为成败的关键。在厂长唐春潮的经营思想中,除了向技术创新要效益,更要向管理要效益。而管理最重要的是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如何让员工当家作主,这是一个企业永葆活力的核心命题。于是他大胆做出尝试,打破股份“终身制”,实施“退休退股”,破解公司决策层更新换代瓶颈。《公司章程》规定,股东退休时要转让全部股份,注销股东资格。退出的股份首先要转让给新进企业的职工,并向对企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倾斜。
企业股份的有序流转还表现在“有进有出、可上可下”。按照考核要求,优秀的人才得到晋升,份额随之增加,而考核不合格的领导会降职,份额随之减少。
几经周折,一套既能最大限度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利益动态平衡的机制建立起来。一度濒临关门的常熟开关,自此像一枚引擎全开的火箭,一飞冲天。
如果说体制创新为常熟开关整体的发展灌注了活力,那么科技创新则是将这种美好潜能化为真实收获的秘笈。
谁也难以想到,在1991年,堂堂一个开关厂,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
“当时企业多年未进行技改,装备落后,技术薄弱,根本无力去参与市场竞争。”现任董事长王春华回忆说。
但是职工要吃饭,企业总要发展。此时,江南人性格中固有的机智和灵活,为常熟开关人指出了一条生存之路——既然比不过,不如先学着做。
1992年,依照某款外国产品,常熟开关借款上项目,投资560万元建立了全国行业内首家CAD/CAM系统,开发出意义非凡的新一代塑壳断路器CM1。
“我们成为了全国第一家自主开发出型号产品的企业,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那时候都是由上海等地的几家研究所开发产品、规定型号,企业再拿来做,千人一脸。”王春华说。
这是一只使开关厂起死回生、步入良性发展道路的产品,从1994年年初开始销售至1997年,CM1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利税超过2300万元,企业一举步出低谷,走上坦途。
当然,一款产品之所以能够改变一家企业命运,背后真正的力量实则来源于人。当时搞销售的王春华,对于那些年四处奔波的艰辛,依旧历历在目。
南方人的勤快,很快得到了市场的回报,“常熟开关”的名号逐渐为业内熟知。而随着品牌的声名鹊起,一款款优秀产品的接连问世,让常熟开关不断尝到技术创新的甜头:
2001年,常熟开关完成了CM1、CW1两大拳头产品全部系列的开发,2003年双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又成功开发了新一代断路器CM2和CW2;2008年,企业“低压保护电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企业“开关电器大容量开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业内知名企业,常熟开关人有着清醒的认识:一个企业能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它已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而在于它是否有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动力。
这是少数超过外国企业的例子,其实外国人这方面并不很强大 702736 发表于 2021-2-10 10:08
这是少数超过外国企业的例子,其实外国人这方面并不很强大
只是抢了风头,还没有超过吧。
怎么感觉外国人这方面不够强大?
那个转换开关来自于未来电器,20年前叫吴县北桥开关厂。其实就是一个单片机控制电机,推动两个常熟开关厂的断路器转换,容量小的用电磁铁,基本就是地摊货,没任何技术含量。就这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aniljiang 发表于 2021-2-10 20:41
那个转换开关来自于未来电器,20年前叫吴县北桥开关厂。其实就是一个单片机控制电机,推动两个常熟开关厂的 ...
有时候,企业设博士后流动站是噱头,我们上家公司那几年效益好的时候,也设了博士后流动站,后来因为连续几年没有博士后进站给撤了。
本帖最后由 702736 于 2021-2-11 10:18 编辑
这个厂在7,80年代的一机部产品目录中就是门类细项中唯一录入的生产厂家。那时我单位有这套50多册的目录,常选用。 702736 发表于 2021-2-11 10:14
这个厂在7,80年代的一机部产品目录中就是门类细项中唯一录入的生产厂家。那时我单位有这套50多册的目录,常 ...
常熟开关,没听说过呢?
大白小白 发表于 2021-2-13 20:32
常熟开关,没听说过呢?
它的开关比较贵
这个也算是民间流传的小说故事了!
页:
[1]
2